邮箱:3268717354@qq.com
手机:13875948358
电话:13875948358
地址:长沙经开区汨罗飞地产业园(湖南长沙岳阳市)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涌现出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核电技术为代表的重大自主创新性成果,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 ···
产品详情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涌现出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核电技术为代表的重大自主创新性成果,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奠定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定基石。
为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波澜壮阔的科技发展历史和伟大成就,前瞻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科学时报》、腾讯新闻联合发起“60年中国科技硬实力”大型专题报道,按照关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物理空间问题和能力建设问题,在空间科学、环境科技、农业科学技术、能源科技、信息科技、材料科技、人口健康科技等影响中国发展路径的关键科学领域里,寻找顶级专家,呈现中国科技硬实力。
即将于10月升空的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将写下中国空间科学探测历史上的又一个“第一”:这是我国继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之后,首次开展的地外行星空间环境探测活动。
空间科学探测是反映一个国家高新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在过去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航天事业奇迹般地在身后留下了3个里程碑,在继续赶超世界前沿的道路上,我们有理由期待更高的目标。
从阿波罗计划带来的CT扫描成像技术、笔记本电脑,到载人航天带来的尿不湿、太空食品,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由空间科学探索所带来的生活便利。当代科学发展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大量科学发现和进展来自对宇宙和太空的探索。
1957年以来,人类在太阳系探测领域也覆盖了太阳本身和几乎所有的行星,并在月球、金星、火星和土卫六表面着陆。1969年,人类实现了载人登月。通过这一些探测已经建立起了比较详细的太阳系和行星科学体系,并期待着在地球以外直接发现生命的存在。
此外,踏入太空,也增加了人类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的能力。人类生活和生产需要的信息有80%与空间位置有关。空间应用领域中一个与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紧密关联的重要部分就是对地观测及其应用。人类进入空间的一个初衷就应该利用空间平台居高临下地观测地球,获取全球整体观测数据,分析和研究地球系统。正如气象卫星上天以后就可以监测到全部热带气旋和飓风一样,利用空间科学平台,人类可以系统地研究大气、水、岩石、冰雪和生物圈系统。
“中国对地观测也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只要我们居住的星球存在、科学技术在发展,用数字化的方式、定量的手段来认识我们居住的地球都会充满着活力。”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秘书长、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郭华东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
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国力的提升,中国的空间科学探测同时也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为我国空间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奔月梦想;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成功,使中国人第一次将脚踏上太空,进一步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中国的航天事业也走过了3个里程碑。
中国有令西方科学家称羡的2000多年的连续天文观测记录。中国拥有最早的彗星观测记录和最完整的太阳黑子记录,是最早的新星观测者和超新星详细记录拥有者。但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落后了,与科技一起慢下来的还有空间科学探测和研究。我国在1900年才有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还是一位西方传教士安装的,中国最早的地磁观测也只是在19世纪末才开始。
“我国航天事业的3个里程碑都走过了,但和国际发达国家的空间科学发展相比,我们仍旧是有明显差距的。”
“第一颗人造卫星是苏联发射的,第一个登上太空的宇航员诞生在苏联,第一个探测月球的航天器是苏联制造的,第一个女宇航员是苏联的”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吴季说,“探测太空的所有重大事件的第一次都还没有中国人的足迹。我们现在大部分的工作还是在重复和跟踪别人以前的工作,对人类在太空探测上的贡献微乎其微。”
不过,吴季指出:“我们最近也有一些突破,比如实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这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测卫星。当时,空间中心刘振兴院士带领科学家对地球空间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地球空间粒子、磁场等变化具有整体性。因此,不能只用一颗卫星探测,要有一个星座式的卫星来进行探测。中国的双星计划与欧空局星簇计划中已发射的4颗卫星,组成密切配合的联合探测网,形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地球空间的6点立体探测体系。我们试图在国际上做出第一次,现在经过2~3年的数据分析,已经有一些重要的科学思想产生了。”
目前,双星计划获得了大量先进的探测数据,至2008年底,中国科学家利用双星数据已发表论文71篇,并与欧空局的卫星配合,首次观测到弓激波外的太阳风密度洞。
“我们力图追赶,但空间科学探测没有卫星平台是不行的,没有第一手的数据就作不出第一手的研究。在空间探测方面,我们自己的卫星和仪器还相当少,我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颗天文卫星。我们现在体育发展了,奥运会上拿了很多金牌;经济发展了,GDP增长很快;国家政治发展也很稳定,处在盛世;但我们的科学发展对人类的贡献还没有上去,没有很多能拿金牌的东西。在这方面,中国科学家尤其是空间科学研究人员理应承担起这个职责。”吴季说。
前不久,中科院空间领域战略研究组编写的《中国至2050年空间科技发展路线图》指出,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跟踪国外先进的技术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与我国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符。因此,通过发展空间科学计划,牵引和带动我国航天技术,并延伸至高技术各领域,是我国新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的策略的重大需求,也是促进国家整体科学技术实力的提升、实现科技领先的战略需求。
爱因斯坦说:“未来科学的发展无非是继续向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进军。”有经验的人指出,环顾并展望可代表本世纪特征的重大事件,“新一轮的空间探索浪潮再度兴起,人类的活动向深空延伸无疑也将是这个时代的伟大成就之一”。
继2004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发表了新的空间探索远景规划后,世界各国在近几年时间里纷纷推出本国的空间发展规划。美国制定了2006NASA战略计划、2007NASA科学计划,欧空局推出“宇宙憧憬2015-2025”计划,日本发布JAXA2005-2025航天计划,俄罗斯推出2006-2015航天计划、2040航天计划等,印度也正在制订并实行包括月球探测、火星探测、载人太空任务以及载人登月空间计划。“神舟”、“嫦娥”、“夸父”而中国的各项空间科学计划也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吴季说:“中国航天的3个里程碑和发达国家相比晚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要想缩小差距,使我们的空间探测事业能对人类的空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也像体育一样拿金牌,我们就必须把发展目标定得更高。我们现在的目标应该是使中国的空间科学研究和探测成为人类探索空间的里程碑。”
《中国至2050年空间科技发展路线世纪,中国正走在伟大民族复兴的征程上,迫切地需要发挥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承担大国责任,在自然科学前沿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并以科学技术创新促进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空间科学致力于探索客观世界的基本物质规律,以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基本问题为基本内容,通过空间科学研究,将为解答这些基本问题寻找答案。
吴季说:“中国要实现这个里程碑,科学家必须要有好的思想、适当的切入点和精心的规划,政府要给予充分的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的保障,及相应的技术和卫星平台的保障。这是一个能够对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起到带动作用的目标,我们也相信,只要沿着这个目标前进,在今后的20~30年内,中国的空间科学研究会有更快的发展。我们不应该将我们和世界的差距越拉越大,而应该逐渐缩小这个差距。要想缩小这个差距就要比别人走得快,逐渐通过我们的自主研究建立起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以及推动科学思想的突破。”
专家预期,我国GDP还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至2050年,中国将变成全球上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之一。R&D增长的速度不但会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它本身所占的百分比也还会增长。
吴季说:“我们的空间科学才刚刚起步,我们起步描绘自己的空间科学发展蓝图,因此,空间科学发展的速度会比其他科学技术更快。日本已经做到每年发射一颗科学卫星了,2020年~2030年,中国能否实现每年发射一颗科学卫星,或两年发射一颗科学卫星?假如从现在开始到2030年,我们会发射10~20颗科学卫星,我们拿它们干什么?科学目标是什么?怎样创造出里程碑式的贡献?我们现在必须作好规划,如果我们的空间科学探测都能找到好的切入点,那么国家的投入就会有很好的收获,空间科学会有更大的发展。”
《中国至2050年空间科技发展路线年,我国将初步建立以覆盖多个前沿学科领域的空间科学卫星系列为标志的空间科学体系。到2030年,我国将着重建设独立开展空间探测的能力和基础,逐步形成完善的空间科学体系,达到每年发射两三颗空间科学卫星的水平,进入国际空间科学大国的行列。到2050年,我国将在宇宙起源、生命起源等基本科学问题方面取得原创性的重大突破,实现我国从空间科学大国到空间科学强国的跨越发展
上一篇: 科学网—新闻
相关推荐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977号
XML地图